马三立先生被誉为“相声泰斗”宏盈国际,他在相声艺术领域的贡献不可磨灭,既以高尚的品德赢得了人们的敬重,也以卓越的技艺成为了相声界的领军人物。他是那种德艺双馨的典范,赢得了无数人的爱戴和尊敬。
马三立(1914—2003年),原籍甘肃,生于北京。马三立的本名是马桂福,他出生在一个曲艺世家,家里几代人都从事说唱艺术。他的祖父马诚方专门讲评书,父亲马德禄则是“相声八德”之一,以其出色的相声艺术在业内享有盛誉,而他的哥哥马桂元被誉为“相声奇才”,在京津地区早年便声名赫赫。
马三立曾在天津的汇文中学就读,但因家境原因,他不得不中途辍学,投身于相声艺术的学习。虽然他大部分时间是在父亲马德禄和哥哥马桂元的悉心教导下成长,但相声界有一条规矩,弟子不能拜亲人为师,因此他只能拜在了其他前辈门下。
1929年,马三立有幸拜在了相声名家周德山的门下,成为了中国相声的第五代传人,属于“寿”字辈。周德山以技艺高超而闻名,不仅在相声技巧上有着极高的造诣,而且性格为人宽厚和善,讲究宽容与幽默,弟子们在他的门下都能享受到宽松的学习氛围。尽管如此,周德山的弟子们大多资质平平,或许与他那种轻松愉快的性格有所关系。
与哥哥马桂元的严格不同,马三立在周德山的教学下,性格变得更加温和,但他的哥哥马桂元对他依然要求严苛。尽管马桂元比马三立年长三岁,但他自幼便以非凡的才华在京津两地崭露头角。然而,马桂元性格暴躁,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对马三立,要求都十分严苛,甚至到了近乎残酷的程度。每当马三立在学习中犯错,马桂元几乎是打骂相伴,这种生活压力让马三立不得不忍受日常的严酷“训练”,以至于他时常拖到深夜才回家,回家后也常常心惊胆战。
展开剩余77%许多年后,马三立在回忆那些岁月时说道:“正是哥哥的严厉与粗暴,让我下定决心,只有不断学习、不断进步,才能在相声艺术中站稳脚跟。”
1934年,马三立与甄蕙敏喜结连理。婚后不久,马桂元将自己尚不满两岁的儿子马敬伯托付给了马三立夫妇,这背后隐藏着不为人知的原因。原来,马桂元因沉迷吸食鸦片,生活日益堕落,妻子也因此离他而去,留下年幼的马敬伯无人照料。面对无法抚养孩子的困境,马桂元决定将儿子送给马三立照看。尽管马三立刚刚成家,夫妻俩尚处于经济拮据的状态,但他们毫不犹豫地收养了马敬伯,把这个小生命视如己出。
马敬伯是马三立夫妇的宝贝,夫妻俩无微不至地照顾着他。无论是购买最好的空竹,还是省吃俭用送他上学,马三立都倾注了极大的心血。然而,家境的贫困让他们不得不将家里的被褥拿到当铺去换取学费,而这笔钱也正是为了马敬伯继续上学所需。面对这份沉甸甸的期望,马敬伯决定辍学,转而学习相声,以帮助三叔支撑家庭。最终,马三立开始亲自教导马敬伯,带他走上了相声的道路。
1946年,马三立带着马敬伯首次登台,在天津声远茶社的演出中,马三立亲自为马敬伯捧哏,还向观众介绍了马敬伯的背景和未来的相声生涯。尽管马敬伯已接受了马三立的悉心教导,但根据相声界的传统,他依然需要拜师学习。马三立为他选择了相声名家侯一尘作为他的师父,至此,18岁的马敬伯正式成为中国相声第六代传人,属于“宝”字辈。
随着马敬伯逐渐成熟,马三立也开始为他的婚事操心。马敬伯钟情于邻家女孩陈学珍,两人情投意合,然而陈学珍的母亲已为她安排了一桩婚事,并且收了彩礼。由于双方感情并不深厚,陈学珍毫不犹豫地提出了退婚。然而,彩礼早已被花光,婚事如何了结成了一个难题。得知此事后,马三立毫不犹豫地决定承担起这笔彩礼,将10匹白布凑齐后,送到陈家,以确保婚事圆满结束。
1950年4月12日,马三立在鸿宾楼为马敬伯与陈学珍举行了婚礼。婚礼上,马敬伯夫妇感激涕零,尤其是马敬伯每每提起此事,都不禁带着感动的笑声,常常自豪地说:“我这一生能娶到学珍,是我三叔三婶送的十匹白布换来的!”
婚后的马敬伯夫妇很快迎来了自己的第一个孩子,马三立与甄蕙敏夫妇也成为了自豪的爷爷奶奶。马三立夫妇为了这个孙子开心得几乎合不上嘴,而马敬伯也有了自己的幸福家庭。接着,马敬伯又迎来了两个儿子,三个孩子的名字都是由马三立亲自命名的。
1956年,马敬伯带领相声队到长春演出,受到当地观众热烈欢迎。正值吉林人民广播电台筹建曲艺团时,领导一眼相中了马敬伯,并主动联系马三立,希望将他招至电台工作。马三立经过深思熟虑后,决定征询马敬伯的意见。马敬伯表示自己舍不得三叔三婶,但最终决定听从三叔的建议,到外地发展。
马三立微笑着对他说:“傻孩子,出去闯一闯才有前途,你还年轻,正是时候。”
临别时,马三立夫妇亲自送马敬伯一家到火车站,目送他们离去,站在站台上,马三立眼里不禁有些湿润。
然而,命运总是充满波折,马三立不久后因被错误地定为“右派”而遭受了不公待遇,直到1961年才被平反。而马敬伯也在远离家乡的日子里,时常接到来自三叔的信件,信中充满了三叔的关怀与教诲,成为了马敬伯艺术生涯的重要指南。
多年来,马三立一直关心着马敬伯的艺术成长。直到1995年,马三立82岁大寿之时,马敬伯一家特意回到天津为三叔祝寿。在宴会上,马三立仍然记得马敬伯孩子们的生日,这种细腻的记忆与深厚的感情让所有人感动。
1997年,马敬伯应邀回天津电视台录制节目,马三立看着他说:“今天是你的生日。”两人之间的默契与深厚的感情,让在场的每一个人都为之动容。马三立笑着送给他一句人生格言:“生活要知足,艺术要不知足。”
岁月流转,马敬伯常常感叹:“三叔不仅是我的亲人,还是我的养父、师父。没有他,我不可能走到今天。”这份深情,永远烙印在马敬伯的心中。
(全文完,感谢大家阅读。如果觉得有感触宏盈国际,请点赞、关注、留言,您的支持是我继续写作的动力。)
发布于:天津市财富牛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